Document
中刊网——期刊资源领航者!
中刊网 > 杨湘云:很幸运能随种质资源库一起成长 > 文章详情

杨湘云:很幸运能随种质资源库一起成长


2021-05-28 07:28:31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赵汉斌

科技日报记者 赵汉斌

1999年6月28日,杨湘云从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完成了近4年的种子储藏生理学学业,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她回国参与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建设的全程。

从筹划到建设,再到成功运营,作为总工艺师和原保藏中心负责人,她有太多的记忆和感悟。

“参加种质库建设和运行工作历时22年,我虽然时常感到很辛苦很累,但同时感到非常幸运,自己能参加这么重要的工作,并遇到支持和信任自己的领导和团结友爱认真工作的同事们。”杨湘云说。

站在这个平台上,她也被赋予了很好的机会,与国际国内科研机构频密交流,学到很多关于战略种质资源及其保护相关知识;并且还要与院所不同部门和院外机构等协调破题,得到很多锻炼——“此前我几乎没有做过类似工作,也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支持帮助。”

回顾过往,杨湘云最衷心感谢的,还是当年一起参加项目前期工作组的成员,大家曾一起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说起为什么选择在云南建设这样的科学装置,杨湘云说,中国西南山地西起藏东南,横穿川西地区,向南延伸至云南北部和中部,这里气候类型多样,地形复杂,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这里有16201种高等植物物种,其中48%为中国特有的植物,而且29%为该地区特有,是享誉全球的“植物王国”,同时它也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受到威胁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宝贵的动植物资源亟待保护。保护好云南及周边的地区、青藏高原的生物种质资源,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重中之重。

“它建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跟世界上其他的大库完全不一样。其意义在于它可以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杨湘云强调,这里生活着20多个少数民族,占云南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不少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植物利用知识,但这些知识通常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受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许多知识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在收集保存植物资源的同时,学者们还可以通过调查这些传统植物利用知识,进行抢救性收集和保护。

谈及种质资源库的安全性,杨湘云颇为自豪。“昆明元宝山山顶海拔1958米,即使未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或发生其他灾难性地质事件,这座宝库也会巍然屹立。”

由于库体内部结构坚固,能够抵抗8级地震;在电力供应方面,资源库使用双回路供电,一条电路断电后,会自动切换到另一条回路继续供电。如果两条电路都断电,备用的柴油发动机将在45秒内自动启动继续供电;作为库体的“心脏”,核心的冷藏和干燥设备,从设计、制造和安装,都值得称道,具有稳定节能和安全的特点,使其成为全世界先进的种子宝藏设施,也是第二个真正做到以国际公认标准进行种子保藏的资源库。

责任编辑:翟冬冬

科技日报     2021-05-28

客服热线: 400-135-1886 在线QQ:80886731

备案号:冀ICP备19023034号-1    邮箱:kf@china-journal.net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19063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冀唐零字第S08000148号

河北刊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6-2024 中刊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