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中刊网——期刊资源领航者!
中刊网 > 孟良崮战役:以弱胜强,扭转时局 > 文章详情

孟良崮战役:以弱胜强,扭转时局


2021-03-23 07:36:28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王延斌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倘要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门前广场上的大型花岗石雕塑是不可或缺的“打卡圣地”。

一批又一批的观众从四面八方赶到这里,站在7.75米高的雕像下方,立定,注目,表情严肃。雕塑上,陈毅元帅、粟裕将军目视远方,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

那是一场以弱胜强、扭转时局、震惊中外的战争,被毛泽东称为“代价较高,但意义极大”。有研究者甚至视其为“伟大的转折点”。

“我们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

“自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我军经过8个月的艰苦作战,歼灭敌人约71万人,使敌在全国战场逐渐失去主动,其战线过长与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严重。”对这场战役有着多年深入研究的孟良崮战役烈士陵园管理处副主任苏德利说,在此背景下,敌被迫从“全面进攻”转入“重点进攻”,将主要兵力集中在陕北和山东战场,企图首先解决陕北和山东。

1947年5月13日,在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下,在陈毅、粟裕指挥下,将进犯鲁南解放区的急先锋——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首整编七十四师围困于孟良崮周围。

战场上要想以少胜多,气势很重要。陈毅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就是要有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气概!”粟裕命令各纵队“集中力量歼灭74师,宁可放走25师全部,不能放走74师一个连”。

经过两天三夜的激战,这支全部美械装备、训练有素的所谓“王牌军”,上至师长,下至马夫,3.2万人无一漏网,中将师长张灵甫也在主峰大崮顶被击毙。

“以后就没有任何部队能抵抗解放军了”

孟良崮战役是如何取胜的?纪念馆内的陈列透露着线索。

论武器装备,当时的解放军刚从“小米加步枪”的时代走过来,老式的汉阳造、老套筒,零星的不超过100毫米口径的小炮,坦克、飞机当然是妄想。而反观整编七十四师,几乎全部美式装备,各种自动火器,大口径山炮、野炮、榴弹炮……此外,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坦克,可以说应有尽有,兵力上更是霄壤之别。

但历史就这么发生了。

这一战,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的嚣张气焰,对扭转华东及全国战局、实现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由内线作战转入外线出击乃至新中国的成立起了重要作用。

一名被俘的第74师营长说:“74师被歼灭了,以后就没有任何(国民党)部队能抵抗解放军了。”蒋介石哀叹:“这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惋惜的一件事。”

分析孟良崮战役胜利的原因,苏德利认为有四大因素:一是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二是华野首长审时度势、抢抓战机;三是广大指战员英勇果敢、不怕牺牲;四是人民群众无私奉献、全力支前。

“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在纪念馆后面,一片寂静的松树林里,坐落着一排排镶嵌着五星的烈士墓。

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撒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043名烈士的姓名,但更多的名字用了“无名烈士”来代替。

解说员说,牺牲在孟良崮战场的解放军战士平均年龄只有23岁。如果在和平年代,这些年轻人应该正在象牙塔里读书,或者与恋人花前月下;但那个时代,他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视死如归。

在纪念馆里,老百姓支前的场景被塑造出来,妇女们做军鞋、烙煎饼,男人们运物资、参加民兵、送情报、救伤员,甚至直接上前线参战。“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沂蒙人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的一幕幕感人故事,曾让陈毅元帅动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民。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孟良崮,也作为解放战争的一座丰碑而载入史册。

责任编辑:马树怀

科技日报     2021-03-23

客服热线: 400-135-1886 在线QQ:80886731

备案号:冀ICP备19023034号-1    邮箱:kf@china-journal.net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冀B2-20190631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冀唐零字第S08000148号

河北刊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6-2024 中刊网 版权所有